《修普诺斯》夜城警事•其二 蔷薇下的少年

作者:来源:三省网发布时间:2021-03-03 11:23

回去的路大概要两个小时左右,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缠着老师给我梳理线索。

“老师,我想了很久,没想到杀人动机。”

“哈哈,懂得思考是好事,那你可以给我讲讲你觉得凶手是谁吗?”

“凶手……嗯……凶手不是老林吗?可是我想不通,如果真的是老林,他为什么又把快递拿到被害人家里,这不是自投罗网吗?”

“因为,这个案件的犯人,不止一个。”

老师摇下车窗,点了根烟,开始给我分析这场离奇的案件。

首先,从一开始,我们就应该想到,犯人不止一个。

孩子和管家共同失踪,如果犯人只有一个人,这就说不清楚了。

夜城的管家在上岗前,都会受到专业的培训,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是能够保护好主人,即便不能够保护好主人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。

劫匪要在不惊动别人的情况下,同时处理管家与被害人,这难度着实有点大。

所以劫匪大概率,不是一个人。

夜城档案里对于声音的采集并不完善,而劫匪在电话亭里故意压低了声音,这说明,很有可能他是怕被人听出来自己是谁。所以,我们可以假设,这是一场熟人作案。

而这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,是孩子母亲的态度。

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地理学家,母亲有正式工作,家里还能雇佣得起管家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他们家庭条件其实不错,二十万恒金对于他们来说,也不是难事,凑一凑还是有的。可是直到绑匪的交易时间到了,这位母亲却丝毫没有焦急的样子,还和老师贫嘴,想要警方出这二十万。

我们可以猜测,要么,她和孩子关系并不好,要么,她知道孩子一定不会出事。

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和老师就开始怀疑这位母亲,并仔细观察她的每一个表情。

林先生带来的快递,她先是惊恐,而后是眼神复杂地看向林先生,最后又佯装悲痛,死死咬定这就是自己的孩子。

惊恐可以理解为她并不知道箱子内的东西是什么,打开的一瞬间的确受到了惊吓。

人在害怕的时候总会条件反射地向他觉得有安全感的地方躲藏,比如在鬼屋的时候,小孩子总是喜欢躲在大人的身后。看恐怖片的时候情侣间总会有一方害怕地靠在另一个人的怀里。

张夫人第一时间没有向警方求助,而是直直地看向了似乎与她毫无关联的林先生,这说明,要么,她和林先生很熟悉,要么她认为这箱子里的东西,林先生是知情的,她在责怪林先生。

在和林先生短暂地眼神接触后,张夫人迅速从惊吓中回过神来,一口咬定箱子里的东西就是她的孩子。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呢?她是吓坏了?还是,她在掩饰什么?

再说林先生,从一开始他的出场就足够奇怪。我们在场的人没有人听见门铃声,或者敲门声。在我们到达之前,就已经挨家挨户走访过。他明明知道张夫人家里出了事的情况下,依旧选择前来送快递。如果非要说这是个老好人,当然也可以。可是你该怎么解释他不敲门呢?是不是可以理解为,他对这家人很熟悉,或者,如果他敲门了,警察就一定会在门口接收快递,将他拒之门外,而他有不得不进入宅邸,与某个人见面的理由?

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猜想,如果没有那孩子的话。

他在视频里自述日期的时候故意有停顿,是想提醒看到这个视频的人,也许日期是不对的。他说“你放心,我很好,我也没有喝牛奶”,为什么没喝牛奶会让妈妈放心?因为他一定是有原因不能喝牛奶,过敏、乳糖不耐,这些都有可能。这一点老师在和被害人母亲之前的聊天中相吻合。孩子这句话是想提醒其他人,绑架他的人很了解他,没有给他喝牛奶,是熟人。

“对了妈妈,我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你,但是你不要自己看,一定要等爸爸回来一起看”。这句话很有意思,他为什么不让妈妈自己看?是知道了什么不信任妈妈,还是有什么东西,只有爸爸才能看懂。

爸爸是地理学家,那么和他有关的也许是地理坐标,也许是其他的什么。短时间内孩子不可能想出一个完美的谜题让父亲破解。所以才有了下面这首不太通顺的诗。

冬隔秋千里,

夏离春万年。

疾风逐劲草,

相见时亦难。

落日孤城闭,

醉卧林夕间。

树映寒江月,

被寝湿衣沾。

埋骨他乡处,

吾亦不能言。

小家伙巧妙地将东南西北写成别的字放入诗中,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,分别找出东南西北四个字附近的线索。即:

冬(东)→隔

难(难)↓闭(壁)

夕(西)←林

被(北)↑树(叔)

由此可以得出隔壁林叔的结论。

最后两句,孩子想表达的是,他马上就要被送走,而且,是从一个很潮湿的环境送走。由此可以推断,在录完视频之后不久,他可能会被转移。

以上的线索,我和老师的看法基本一致,可是再往后推理,我和老师却产生了分歧。

“老师,我觉得,张先生常年在外做地理测绘,张夫人一个人在家难免寂寞,我猜她和林先生一定有非比寻常的男女关系。他们想假装绑架,先将那个孩子送走,然后骗取二十万远走高飞。林先生因为讨厌这个孩子,所以痛下杀手。”

“可是你忽略了一件事,那就是这孩子死亡时的仪式感。”

“仪式感?”

“对,如果真如你说,林先生痛恨这个孩子,那尸体就应该是随随便便地扔进集装箱,对死者的亵渎往往也是犯罪分子发泄的一种方式。可是我们见到那个孩子的时候,尸体被好好地清理过,换上了高档的西装,掩埋在红色的蔷薇下。这和你推测出的心理并不吻合,看得出来,把少年藏在集装箱里的人,很珍惜这个孩子……甚至表现得,像这个孩子的血亲。”

“难道孩子是林先生和张夫人的?可是这说不通啊……啊!我知道了!孩子是张夫人放进去的!可是……张夫人的悲伤又不像是假的……老师……你,指点指点我呗。”

“你忽略了管家这个人。 你有没有想过,在我们刚才的推论里,管家像是消失了一样。”

“……我以为他也死了。”

“他的角色可重要得多。你有没有发现,那段视频很多余。如果那段劫匪是想迷惑我们,让我们误以为今天那孩子还活着,那后面那段诗,会不会太多余了。如果我是劫匪,我一定,一定不会让那段诗传出来,因为说得越多,就越容易暴露自己,我不会相信这个孩子。”

“那……为什么这段视频……”

“一个孩子,写得乱七八糟一窍不通的诗,你觉得谁会欣赏,谁会特意保留下来,不舍得删掉。”

“……父母。”

“对。所以这又绕回了那个问题,张先生和张夫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明,那么这个多出来的父母,是谁?”

“该不会……管……管家?”

“这只是个猜想,因为并没有直接的证据,等张先生回来做一份亲子鉴定就知道了。”

接下来,老师给我做了一份案情推理还原。

张先生经常出差,张夫人和管家暗通款曲,生下了被害人。

时间久了,张夫人和管家并不满足眼前的这种生活,他们想光明正大的在一起。

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,假装孩子被绑架。鉴于需要帮手,于是管家找到了隔壁的邻居,林先生。他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二十万那么简单,他们要的更多。

首先,原本的计划中,孩子是要假死之后被偷偷送到国外。张夫人就能够以承受不了丧子之痛为由和张先生离婚,张先生会因为孩子出事的时候自己忙于工作心生愧疚,也许他会净身出户,也许他会给张夫人一大笔钱。无论是哪一种,远远比二十万要多得多。

得到的钱一部分会分给林先生,一部分,他们会用来远走高飞。

计划是完美的,可是林先生却是计划中的意外。

放学那天,管家出门后并未去接被害人放学,林先生谎称管家拜托自己来接他,顺利带走被害人。管家前往旧商业区活动,迷惑警方,给警方一个绑匪在旧商业区的假象。在此期间,林先生逼迫被害人录下含有错误日期的视频。

管家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,连夜赶回藏匿地点,却意外撞见林先生将其杀害。管家悲痛之余和林先生发生争执,但又害怕自己和张夫人的事会被拆穿,只能先按照原计划先将孩子的尸骨运到国外,自己留下等待张夫人。

他一遍又一遍看着孩子的视频,一遍一遍饱受折磨。孩子最后的影像,他一秒钟都舍不得删。他无法接受孩子离去的事实,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的母亲交代。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好好地,送这个孩子离开。新衣服也好,蔷薇花也好,都只是他这个不称职的父亲,苍白的弥补。

“老师老师,我有两个问题。”

“你说。”

“那,林先生为什么要杀人,还有那个人头,到底是谁拿来的,又是以什么手段拿来的?管家现在在哪儿呢?”

“这个问题,要等搜了林先生的家才知道,不是吗?”

在林先生家中的地下室,我们找到了如下证据:

1.一份报纸

X年X月X日,武威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,一名女大学生在过马路时被闯红灯车辆碾压,不幸身亡,案发现场发现大量文字稿件,被鲜血污染模糊不清。车内两名成年人,一名未成年人均无大碍。

2、一份报纸

X年X月X日,某当红悬疑作家所有作品均疑似枪手代写。该作家的弟弟声称,自己的姐姐品行败坏,经常打压新人,在成名之后与自己和母亲脱离关系,拒绝赡养母亲与自己。

3. 一瓶氰化物

发现了一瓶氰化物,已经用掉一部分。

4. 管家的尸体

发现了管家的尸体,管家倒在餐桌旁,表情狰狞,裤管内有残余排泄物。

5. 手机短信

在管家的手机里发现了一条匿名信息:

你们在搞什么!真的不是我报的警!既然如此,那就鱼死网破!谁也别想摘干净!

“哦,这有点复杂哦,老师。”

“复杂吗?那留给你当家庭作业。”

问题:请根据已有线索,推测林先生的杀人动机。(简单)

问题:请根据已有线索,推测“特殊快递”的来源是否正常。(简单)

问题:请根据已有线索,推测女作家的死亡原因。(简单假设)

修普诺斯

当你从床上醒过来, 你的记忆告诉你,这个陌生的地方是你的家, 你眼前对着你微笑的女人是你的结发妻子; 餐盘里看起来并不好吃的食物是你的最爱; 这时,你要不要冷静的想想,要是你的记忆,欺骗了你呢? 如果你告诉我,你选择相信记忆, 那么好,我问你, 你的“回忆”是不是,都是第三视角。 那么,你到底是“回忆”中的主角,还是那个并不存在的“第三人”呢?[详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