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剑途》中的武侠世界人生观
金庸曾经说过:“在武侠世界中,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'仁义为先’。仁是对大众的疾苦怨屈,充分关怀,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,引申出去便是“为国为民,侠之大者”。
在金庸小说里,飘然引退的男主角,并没有造成甚么损害。陈家洛根本除了退出斗争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,张无忌和袁承志从头到尾都不是真正的领袖,他们的参与是形势造成,退出也是出于被动。
退隐还是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?去还是留?去的不一定是自私,因为总要有人表达人类热爱自由这个讯息,而去的人可能会打击别人的信心。另一方面,留的也不一定是天真、乐观或愚蠢,甚至未必是过度浪漫地以天下为己任,有时一个人的性情,就是虽然明知有危险也不忍离开的。留的人以为自己会留下去,于是领导其他人走上留的路向,如果他自己忽然飘然引退,他是不是应该要对这些人负责?
差不多所有金庸小说都集中在一个人生观的两种结局:以天下为己任,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,应飘然引退?还是应“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”?郭靖、乔峰是杀身成仁的例子,其他的金庸主角如陈家洛、袁承志、张无忌,都是飘然引退的例子。
两种选择之中,哪一种比较正确?金庸不讳言自己倾向飘然引退。并不是认为这比较正确,只是不认为这是一个较差的选择,因为追寻个性的自由,是有它积极、有意义的一面的。
流行小说的主题,大多数侧重描写现实、男男女女在现实的洪流中学会的求存之道,其中不乏对现实环境和现存秩序的抨击和申诉,但整体而言,还是倾向接受现实。而金庸所说的大概是指他年轻时的中国一般知识分子,这样的人,在今日恐怕已属少数的、较倾向传统思想的人。
“汉唐之后佛法和道家思想盛行,中国人的思想也为之一变,佛道的出世和儒墨的入世并行。关心世务和大众,以天下为己任,当在现实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,有的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,有的不免趋于遁世与消极;当然,也有不少人向现存秩序投降屈服,以换取权势、名利。” 在现时谈金庸小说里的人生观,难免地就有一股浓厚的怀旧伤感。